原创 知了君 知了x FUTURE
作家冰心曾在《故乡的风采》中盛赞头戴“三把刀”的福州妇女:“我见过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的农村妇女,觉得天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村妇女能和我故乡的‘三条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健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远了!”
冰心笔下的福建女
三支刀型银簪扁平如剑,刻有花纹,插在发髻之间,主簪刀刃向下,左右副簪交叉,刀刃向外,形成兼具实用性和美感的独特装扮。这就是作家冰心在《故乡的风采》中提到的福州女性传统装扮——“三把刀”,又名“三条簪”。
除了冰心外,郁达夫也曾在他的作品《饮食男女在福州》中写道:“还有现在东门外、北门外的许多工女农妇,头上仍带着三把银刀似的簪为发饰,俗称三把刀。” 他曾赞叹福州女性“广颡深眼,鼻子与颧骨高突,两颊深陷成窝,下颚部也稍稍尖凸向前……高突部为嫩白的皮肉所调和……像是希腊古代的雕塑人形。”就连农家女性都带有勤劳健美、坚贞不屈的气质。
有关“三条簪”的来历渊源可追溯到约公元2世纪末的西晋时期,后来晋人衣冠南渡,把这种头饰带到福州,延续到近现代。这个历史比闽王王审知入闽的年代还要久远。
福州文史专家黄启权在《古时福州的一道风景线——“三条簪”》中介绍,“(三条簪)溯其形制,实晋人旧俗之遗传,后乃成为全国绝无仅有的了。”
《晋书·五行志二·服妖》(卷二十七)载:“惠帝元康中(291—299),妇人之饰有五兵佩,又以金银瑇瑁之属,如斧、钺、戈、戟以当笄。”
福州历史掌故前辈郑丽生先生考证“三条簪”正是从“五兵佩”而来,不过从斧、钺、戈、戟变为刀、剑罢了。
在旧时,未嫁女子常留着一种叫“披肩”的发式,已婚妇人则梳发髻,插三条簪。它是历史上流传最为久远的福州农村妇女一种最奇特的头饰,后来少数城内妇女也有仿效,就是妇女在发髻中间插着三把尖形武器式的簪。此簪实际上是“辫簪”,或称“便簪”。
原先“三条簪”真的是三把刀,有防身作用。后来世易时移,渐渐的变成了一种装饰品,原先的铁器改成银器,真刀改成装饰性的刀子形状的发簪。
“三条簪”多为银制,或用白铜,每条剑簪长约22厘米,重约七八钱至一两;家庭宽裕的妇人为了打造装饰效果,还将银簪镀成金色或将中簪镀成金色。山区僻壤的贫妇则削木、竹等制成。其形扁平如剑,上尖,剑身镂刻有花纹,中一簪剑刃向上,旁两簪左右交叉,刃皆向外,三簪同插于发髻之间。
古代福州女子,尤其是以茶园、新店等北郊为主的农村劳动妇女,相传为适应繁重的体力劳动,旧时的农妇们穿着简单的棉布服,没有过多装饰,唯有头上的“三条簪”成为最靓丽的风景线,也是她们勤劳能干、坚贞不屈的符号代表。
19世纪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逊在中国游历时,曾用镜头记录下福州北峰鹅峰寺茶园里采茶妇女的形象,在他的眼里,她们强壮、健康、很有魅力,服饰干净,头上戴着明亮的三条簪。
美国传教士卢公明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一书中记录下他的所见:“在某些北方地区,连农村劳动妇女都缠了小脚。但在福州地区,下地干农活的妇女都是天足。她们挑着农产品从乡下进城沿街售卖,赤足走在街上,宽松的裤子仅过膝长,大约是为了避免弄脏还经常挽到膝盖以上。她们与小脚女人的区别不仅在于天然的大脚和裸露的小腿,而且还在于她们特殊的‘三条簪’头饰以及完全不同的服装颜色及款式。”
近代中外旅行家的八闽游记中,常有对福建女性头上插着“三把刀”的奇特装饰习俗的记载,不一而足。他们笔下描写的闽女“深深地保留着古典风度”。当她们从远处走来,头上银光闪闪,亮丽逼人,颇有古代“女侠”遗风。
这种“武器”上头的打扮,颇能体现旧时福州女性刚柔并济、勇毅独立的铿锵之美。难怪冰心会盛赞:“天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村妇女能和我故乡的‘三条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敢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远了。”
消失在历史中的“三条簪”
民国时期,福建省政府代主席方声涛,把“三条簪”看成是“蛮俗”,说它“有伤风化”,于是,叫福州警察局下令严禁,并强行制止,见有如此打扮进城的,当街拔下她们的头簪,扭曲丢弃;由此引发了一场“三把刀”挑粪农妇大闹省城警署的风波。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式的流行,三条簪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民国25年福建《民政概况》记载:“省会附郭,旧日多插银簪三条,如刺刀,名曰三簪;现经劝导,不复再插。”
被突然遏制的原因多种:一是银簪值钱,佩戴后比较容易被抢劫,反而对女性的安全带来危险;二来因为银簪的缘故,时有不小心伤到孩子的事情发生;三是三条银簪竟成为奢靡之风为此被批判;而更为深层次的是因为这种装扮带着明显的身份地位的标记,在倡导平等的时代自然也是不合时宜且应当被批判的。
为此,被禁止这个事情成为福州当时的社会呼声,甚至还行政命令禁止,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尽管相关行业受到影响,但彼时对移风易俗的决心还是很大,甚至成立了“三条簪改良会”,以运动的方式禁止;不仅一边发布告劝说,一边要求政府协同禁止,各个首饰店也都不准销售,要求已经制成的要销毁。
由于历史原因,曾在福州一带广为流行的“三把刀”造型一度被禁止,致使这一独特的地方妆束渐渐被人们淡忘。直到不久前,经汉服妆造师黄秋辉及其团队的研究复刻,“福州传统妆束技艺”列入鼓楼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尘封已久的“三把刀”造型才得以“重现江湖”。
“三条簪”的历史时刻已经过去,然其所代表福州女性骨子里的坚强、勤劳、能干的品质却代代传承了下来。
撰文 | Jane
原标题:《福建女人头上的三把刀,无人能敌》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