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的结构与一个大的影视作品的结构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传统的冲突式剧作结构是三段式:开端-发展-结局,好多小品也是这样的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是传统结构的时候,人们总会渴望看到新的结构,与众不同的结构,如开放式结尾的结构,时空交错的结构等等,新鲜的东西总是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采用新颖结构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采用独特的结构的前提是不影响并且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如可用舞台手段等帮助设计倒叙式、插叙式结构等等,设计好如何抖一个好的包袱很关键,采取倒叙这样的结构要求较高,经常需要巧妙的舞台设计,如转场的设计等等。
规定情境是角色展开行动的依据和条件,它制约着角色行动的性质、样式和角色的心理活动。其实一切与人物的行动有关的规定都是规定情境的范畴。
表演艺术是行动的艺术,行动的链条是:感觉-判断-行动告诉我们是先接受信息经过思考判断才去行动的,而这个信息就是规定情境中的一部分,思考判断时是结合全部的规定情境来思考的,行动也是在规定情境中行动的。行动的三要素是:做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做,这三个要素也都要受到规定情境的制约。人的动作都是以内心为依据的,内心有一条动作线,演员在内心中对规定情境进行分析,以角色思维逻辑去思考判断,然后意志去发生行动。好的表演细腻,有大量精彩而又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特征个性化的细节,而这些都需要从规定情境中去开掘,演员的行动必然要依据于规定情境,如在学校大会上或法庭上,人就不能大声喧哗,距离很远的朋友挥手打招呼必然会加大挥动的幅度。规定情境越清楚、细致,演员就越知道如何行动,就越能组织出真实而又精彩的动作细节。
组织小品一定要注意多排练,反复实践,表演本来就是实践的艺术,是行动的艺术。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充分注意实际排练中的感觉,有时在排练中会突然产生灵感,找到好的处理表达发式。可以找人看排练,或找一个导演来导这个小品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反复排练可以对小品进行不断的丰富和细化,许多细节都是在实践排练中自然涌现的,通过反复排练还可以修改和完善小品中不合理的地方,可以帮助演员获得正确的感觉,许多小品是从一个点、一个事件在不断排练中逐渐发展为一个完整的小品的。
小品教学时表演教学中的第一个阶段,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较简单、相对较自由的表演练习入手,学习表演的基本技巧基础,能够当众完成人物的行为,达到解放天性、恢复本能的目的。这是学习表演的初期阶段,表演者当然要充分重视,学会表演小品是以后塑造完整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但往往表演者容易给自己定下过高、不切实际的目标,以至总是体会不到表演的乐趣,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这对自信心的建立是极为不利的,对自己以后的表演学习是不利的。表演者不用给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也不要一开始就选择难度较大的小品去演,应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往前走。演员的四大素质是:信念、理解力、想象力、激情,这之中信念又是首中之首,我认为每一个初学表演者都应通过表演小品建立起自己强大的信念,敢于当众大胆的表演,完成人物的行动,以至于敢于展现自己的激情,这是表演者应明确的小品表演练习阶段要达到的首要目标,即解放自身的素质,特别对于电影演员来说是更重要的,要知道人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这就需要表演者多积累成功的经验。
要表演好一个小品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小品剧本,这跟演大的影视是一样的道理,正如前面讲的学会如何组织小品非常重要。表演者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艺术感觉,要有对自己的正确的认识,能够编出好的小品、鉴别出好的小品以及自己的水平能力所能胜任的小品。在这一阶段同学都会组织自己的小品并邀请其他同学与自己一起演,表演者可以多选择自己平时较熟的合作者,毕竟表演是众人配合的艺术,彼此之间较熟悉的一拨人合作由于互相比较了解,不容易紧张,配合也比较有默契,容易获得成功。另外接到别人的邀请应该仔细考虑自己的情况,分析对方的小品本子,看本子好不好,自己能否胜任,是否感兴趣,自己的时间是否允许等等,表演者不可贪多,应该选择好本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本子,然后去深入钻研、排练。另外接了别人的本子后,就应该与大家真诚合作,在排练过程中要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讨论。表演者只有学会跟大家如何很好的配合才能演好小品,找到几个好搭档是很有益处的。下面我谈谈表演小品中要注意的四个方面:
(一)探索克服自己紧张心理,恢复本能的方法
紧张、不自信是初学者的头号大敌。表演者在表演中应该努力找到克服自己紧张心理、恢复本能并建立起信念感的方法,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用“恢复童心”做引路,在小品表演中减少自我批判、增强游戏感,再如练习注意力的集中、练习摆脱杂念,组织一系列行动,利用热身法等等,方法就是要在实践中去不断摸索,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方法去实现,这也是“我的技巧”中的一部分。这是表演小品最重要的前提,解放了自身的素质才能去演活生生的人。当我紧张时我总是努力强制自己将注意力放在对规定情境的感受上,对对手的感受上,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表演是行动的艺术,学习表演就是要学习如何组织行动。表演者在小品阶段要起码学会组织简单的行动,行动来自对规定情境的细致分析,来自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性格的分析。严格按照行动的三要素-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去组织行动,以角色的思维、逻辑对规定情境进行充分的感受去行动,对规定情境缺乏足够的理解,没能按行动的三要素去详细分析就会出现错误的组织行动,让人不相信,这是初学者易犯的毛病。另外表演初学者还常会犯表演结果、表演情绪的错误,如还没看到远方来的朋友就已经打起了招呼,好多演员“未卜先知”,就是因为没能按照行动的链条去行动,表演的重点是展现过程,在感觉-判断-行动这个链条中,初学者往往抛弃了感觉和判断,只奔结果,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按照行动的链条去行动,真听真看真感觉到,在头脑里进行思索判断后,由意志交给肌体去执行动作,可以适当的拉长行动的链条进行训练。
(三)注意力集中在对手身上
演戏经常是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在搭戏,表演者不能一直想自己的调度和台词,好多初学者易犯不跟对手交流的毛病,只是一味自己演自己的,以至于偶尔有时对手临时台词说错了或调度错了,有的演员仍然按以前的去行动,招来观众的哄堂大笑和不理解,还有的演员就呆立在舞台上手足无措。演员应该牢记自己的戏在对手身上,任何时候都要按照对手的戏去行动,那些比如生气故意不理对方自己一味行动的戏其实也是给对手的反应。演员时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手身上,这才是真正的表演,这样也可以使演员不费力就背下台词和调度,这样演员之间才能真正搭上戏,实现交流。对手由于某些原因临时改戏初学者经常会遇到的情况,要灵活的去应对,让观众看不出痕迹,甚至比以前效果更好,这才是合格的演员。
(四)多练习、多上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表演是实践的艺术,好多没有上过专门艺术院校的人,也能成为优秀的演员,这里固然有一个天赋的问题,但与大量的实践是分不开的,这在表演学院学生的身上更是体现得非常鲜明,一年级与毕业时的表演天壤之别。何况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只有具备大量的切身体验,才能说真正的学会表演。另外表演者应尽可能多的参加正式的小品演出,在正式的演出中的感觉与排练中的是绝对不同的,肌体与精神的紧张度和兴奋度要大大增强,往往一场正式演出得到的提高比起十场排练得到的还要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